从许都往白马的路上,曹操面色肃然,于行军之际,在马背上对当下的时局揣度了起来。
自从董卓造逆以来,天下纷争,时局动荡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计,割据一方的诸侯有若繁星。
然经过快十年的争横,宇内的诸侯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剩下的诸侯就不多了。
其中宇内诸侯,也有如上庸张鲁者,自知才不足以割据,力不足以御敌,于是举上庸之地归降刘璋,换得一个千户侯的爵禄,保全子孙,安享富贵。
至于如今,割据一方的诸侯,如河北袁绍、关中刘璋、荆州刘表、江东孙策等,惟有这寥寥几人存留。
而存留下来的诸侯,可以说是没有一个是软柿子,均是坐拥虎狼之师,麾下良将如云,其中尤以割据河北的袁绍最为强横。
当下曹操所对上的,便是天下第一等的诸侯袁绍,袁绍据有河北,有兵,如大戟士、幽燕突骑,乌桓名骑等;有粮,冀州百万之众,士民富饶,土地肥沃,出产丰阜;袁绍又有器械之利,冀州强弩宇内称名,马铠有数百副。
虽是在外人面前,曹操一副自信满满,破贼易尔的姿态,但他的心中,着实是没有底,盖因袁绍一方实在是过于强横了,论实力,是比他超出数倍之多。
而此外,除却实力的差距,袁绍一方的局面也比他好。
河北背靠燕山,左拥渤海,右倚太行,唯有南面为之通途,此所谓阻三面而守一面,是典型的形胜之地。
可他曹操据有的中原之地,四通八达,无有险阻,北面的袁绍,西面的刘璋,南面的刘表、孙策,都能对他造成威胁,他不能有一丝懈怠,不然就是万劫不复的结局。
曹操心下沉沉叹息了一声,就如眼下,他不止要应付大举南下的河北大军,还得防备关中刘璋、江东孙策。
孙策据有江东,鹰视淮南,有北进之心,起先他听闻孙策不满足眼下的官职,为了安抚孙策,求得淮南安宁,他年初着人前往江东,以孙策为南昌侯、右将军。
只是孙策之欲壑难填,曹操从前往江东的使者口中得知,孙策不满右将军的加封,私下里有怨言传出:“某讨定江东,安集一方,有功于汉室,今天子以我为右将军,甚是薄也,某独不能为骠骑乎!”
对于孙策私下里的表态,曹操估摸着孙策有几分真意表出,同时更多是为了和他这位把持朝政的司空讨价还价,在爵禄上获得更多的好处,这也是为什么孙策私下里的谈话会传到使者的耳中。
然而顾念着朝廷公器,国家体面,兼之为了吊着孙策的胃口,曹操对孙策欲求骠骑将军一事,他始终没有松口,同时为了防备孙策窥伺淮南,他做出了一项决策。
以刘馥为扬州刺史。
刘馥早年间避难于扬州,对扬州地理人情了如指掌,建安初劝服袁术将领戚寄和秦翊带着部曲归降朝廷,于国家有功,加上才干非常,所以曹操委之刘馥安集东南之地。
一手招抚孙策,一手防备孙策,曹操恩威并施,希望能压制住孙策的好战之心,不至于他在和袁绍大战之时,淮南生患,东南的时局不稳。
撇开江东孙策,目光西顾,曹操神色有些惑然,当下河北和中原大战将起,而关中却是平静的紧,竟是没有动员大众的迹象,看上去是不打算掺和到他和袁绍的大战中。
同时曹操有些不解,他本以为今者袁绍独为一档,关中的刘璋可以为之援手,以两弱合力对之一强,这是他和刘璋应该有的默契,不用分说才是。
然而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,他三月的时候,假天子之命前往关中,用诏书的形式要求刘璋出兵并州,攻打袁绍之腹背,以求阻滞袁绍南下的攻势。
使者自关中返回禀告,刘璋以关中历年遭受兵灾,三辅空虚为借口,并不打算出兵胁迫太原、上党之地,并劝告曹操与袁绍和睦相处,这一条,曹操视作场面上的废话。
袁绍势大,曹操自然是想和袁绍和睦相处,积蓄粮草,训练士卒,闷头发育一波,等到兵精粮足再去同袁绍对敌,可袁绍岂会放任他坐大。